肩關節夾擠症候群

(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)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文/楊儒鈞 物理治療師 圖/取自奇摩圖片

 

簡介:

    肩關節是上肢活動度最大的關節,相對也是需要許多系統來維持關節穩定與動作協調性。

   肩關節中除了五十肩(冰凍肩)之外,現在介紹的夾擠症候群也是最容易受害之一。

   在臨床上經常看見的症狀就是手舉不高,容易被誤判為五十肩,其實這是兩種不一樣的傷害,當然在處理上也會有大大不同。

 

機轉:

    先介紹基本的關節部位:鎖骨(Clavicle)、肩胛骨(Scapula)、肩峰(Acromion)、肱骨(Humerus)、肩峰下關節腔(Subacromial space)(如下圖紅色圈圈處)、喙突肩峰韌帶(coracoacromial ligament)

 e7078053adb6153c.jpgsubacromial-space.jpg

 

 

     

 

 

   肱骨外側有所謂的大結節(GT),它主要是接受肌肉附著點,大多數的旋轉肌群都會附著在此,四條旋轉肌是棘上肌(Supraspinatus)、棘下肌(Infraspinatus)、肩胛下肌(Subscapularis)、小圓肌(Teres minor),除了肩胛下肌之外,其他的三條肌肉都附著在此(大結節)。

在此提到這四條肌肉主要原因就是夾擠症候群與它們相關!

  

shoulder_impingement_anat02.jpg

  

 

  

 

     

 

 

 

   肩膀正常在抬高至近90度時外旋轉肌就會啟動,旋轉肌在啟動後會將肱骨向下拉,在這瞬間同時會產生向外旋轉的動作,避開大結節去撞擊尖峰下腔。

   除此之外肩峰下腔有一條棘上肌的肌肉、滑囊(Bursa)(第三張圖紅色圈圈裡的透明墊)通過,如果經常撞擊此處(第一及第二張圖),容易產生滑囊炎、肌腱炎,而且嚴重時會有肌腱鈣化現象,甚至有斷裂的可能。    

 Shoulder%20Impingement%20Syndrome_clip_image002_0000.jpgsubacromial_impingement_4.jpgShoulder%20Impingement%20Syndrome_clip_image001.jpg

好發族群:

    大多數是在中年階層,有一些年輕人也會有這個問題,但大多數都會快速修復,只是動作機制依然不正常,隨時都會有復發的可能。

    中年族群裡重複性動作的工作環境下較易發生,其中有搬運工、職業婦女、球類運動員等等。

 

症狀:

    初期主要症狀是從手臂接近肩關節處會痠、痛,特別是手舉高時較明顯,手在向後背(稍息動作)會感覺到緊繃、痠痛。

    痛點通常會在手臂前側,有時疼痛會傳至手肘甚至手腕。

    後期症狀就會比較像五十肩(但並不是五十肩,一般人容易搞混),肩膀開始舉不高,肩胛骨活動也漸漸改變,整體來會感覺很緊,疼痛也會比較明顯,更嚴重時有可能演化成肩關節囊炎(五十肩)。

    五十肩與肩夾擠症候群的分辨在於一個動作,就是投降姿勢或是梳頭姿勢,如果不能投降也不能梳頭,感覺非常緊和疼痛,這就比較像是五十肩;但若可以投降也可以梳頭,感覺只有一點緊和疼痛,就會比較像是肩夾擠症候群。

 

處理方式:

  徒手保健:

        會藉由肌肉按摩、關節鬆動及牽張技巧來協助放鬆關節與肌肉,讓纖維打破沾黏,並增加關節活動度。


  運動保健:rotatorexercise2.jpg

     運動訓練會針對於肩關節外旋轉肌群做訓練(如右圖),並且須動作功能再教育及訓練,讓整體肩關節旋轉機至再次啟動。


    最後針對肩關節坐穩定訓練,以避免在工作中產生二次傷害及復發。

   

注意事項:

    生活中盡量避免長時間做重複性工作,要有間歇性的休息,手抬高的動作要減少,多訓練旋轉肌群及肩關節穩定性肌肉群。


    在復健初期要避免拿過重物品,東西可以分次拿,不要一口氣一次拿完。

    在後期訓練肌肉力量後,在家平時就按照治療師的劑量進行訓練,也可嘗試將較輕的物品放置高處,但是次數盡量不要過多。

 

生活小細節:

    肩關節的問題是現代常見的問題之一,如果肩膀有感覺到痠痛並持續一段時間時,就要給物理治療師進行檢查與評估,以免到時惡化後變得不好處理。

平時多運動,工作痠痛傷害不會來!

      

 克里斯徒手運動保健中心關心您~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和謙復健科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